2012年2月14日星期二

格林美大羸家Adele

實不相瞞,自從耳患之後,盡量避免養成聽歌習慣,完全「背」得很。

第一次聽Adele,總覺得,這肥肥的英國女人,曲風跳來跳去,總是唱著情歌,跟她的身子很不相襯。不過聲音甜美有重量,在大家跟WHITNEY HUSTON話別的這些日子,來得珍貴。

聽了《21》全碟,很喜歡這歌《Hiding my heart》,或許說著一個很熟悉的故事。


其實情人節不很孤單,好姊妹都出現照亮生活。只是對生活很不滿。

那天有人扶持,這天沒有依靠了,就重新開始了。

I woke up feeling heavy hearted
I'm going back to where I started
The morning rain
The morning rain
And though I wish that you were here
On that same old road that brought me here
Is calling me home
Is calling me home

2012年2月7日星期二

矽谷三兄弟

註:我很喜歡訪問IT人,思想超出箱子外不在講,還有那份樂於分享的胸懷。他們在stanford畢業、曾在大摩工作,創業弄了個software,分分鐘將黑莓踼出局,然後又竟然香港這IT沙漠都招到人才(因為老婆是香港人! 港女的作用!!!),既然在港生根就將生氣注入。他們想將自己的故事,鼓勵後起之秀。他們不過是香港的「半個養仔」,尚且為港孩開路(當然也對自己有益,是雙羸),口口聲聲說搞高增值產業的政府,除了發明了「六大產業」這個詞,這些年還做了甚麼?

我只想,香港的孩子們,不只是為地產商打一輩子的工,不只是為兩餐頂硬上,不只是唱「如果命運能選擇..」,他們還可以在香港尋找夢想,尋得所愛。






擇自《經濟日報》


這是關於矽谷三兄弟的故事:香港長大的澳洲籍華人蔡淙健就讀美國史丹福大學,認識長居美國的蘇州人朱煒,兩人在摩根士丹利的美國IT總部工作,與英國人Alex共事5年。

3人見身邊的人嚷着要用iPhone收公司電郵,遂寫軟件讓手機變「公私分明」的雙面人,未正式上市已獲Google等基金注資近億元。今年公司要拼搏上軌道,工程總部人人密密幹,將矽谷文化植根香港?他們謂沒問題!

與朱煒和蔡淙健相約於他們尖沙咀的新辦公室,甫進門即見清一色的香港年輕員工,兩人以英語作母語指揮。蔡淙健(Andrew Toy)年少雖在港讀書,但從不用中文名,記者要幾花唇舌才獲得。

3人10年初創立的公司Enterproid,去年11月Google Ventures、Qualcomm和Comcast Ventures達成協議注資1,100萬美元(約8,558萬港元),事實是選擇更多,有意注資的公司不止這三間,「最後我們選了他們。」蔡淙健自豪謂。

如此受歡迎,皆因正如市場調查機構Gartner所謂,BYOD(Bring Your Own Device)已成CIO(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)目前的難題。

一按掣 資料電話費全分開
而他們研發的Divide軟件,顧名思義就是將電話「一機二用」,一按鍵私人手機立即變成商業夥伴,介面、資料全部分開,手機「公私分明」,毋須再帶兩部電話分別應付私務和公務。

「通過系統,公私用的上網、電話費都能分開,為企業省回不少錢。」朱煒指着電腦解釋道。以摩根士丹利為例,去年季度財務報表顯示,2011年上半年通訊開支達到8.9億美元。

目前,Dell已在內地推出了第一款「一機二用」平板電腦,他們亦將透過英國電訊公司AT&T推廣服務,預計「公私分明」的Android手機將在未來兩個月先在英國面世,每年將帶來上千萬美元收入,正與蘋果商討在iPhone上使用。

「創業是史丹福的傳統。」蔡淙健和朱煒相識於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系,那些年是90年代末,Google的創辦人佩奇和布林在史丹福研發搜尋引擎。二人後來先後加入摩根士丹利負責流動裝置,與Enterproid的另一創辦人Alex一起工作5年,經常與黑莓周旋,要求改善產品。

常與手機商周旋 謝大摩造就
「大摩工作的經驗,令我們明白可以向手機供應商要求甚麼。」蔡淙健感謝大摩成就了他們事業。
其後三人即使轉工分隔三地,仍靠通訊軟件Skype聯絡,密謀創業大計,「通話時背景有嬰兒哭聲,我會聽得出,那是Alex還是Dave(朱煒)的孩子!」蔡淙健笑謂。

留在大摩的Alex首先發現黑莓手機的魅力不再,以私人電話收取公司資料令失竊風險愈來愈高。3人遂想到研發「公私分明」的手機軟件,結果於2009年末有天使基金出資500萬美元,讓3人全職打天下——蔡淙健駐美國做行政、Alex駐英國做營銷、朱煒則掌管香港的工程總部。

港做工程總部 引入矽谷文化
選址香港其實是無心插柳,只因朱煒的港人妻子懷孕,希望親人陪伴在側,「既然矽谷人才競爭那麼大,而亞洲亦是未來大市場,就試試在這裏作為工程基地。」豈料一試即難忘,IT人起薪點竟較內地便宜,且不輕易轉工,「工作之外,還要求滿足感」,較內地優勝。

他們希望將矽谷文化帶到香港:「希望員工能被我們的成功感動,有一天能自己創業。」門外辦公室傳來《天與地》主題曲的一句「如果命運能選擇……」彷彿為香港夢想沉寂的土地,帶來一點點生氣。


2012年1月23日星期一

Khan的啟示

早上看到這條令人氣結的短片,一次又一次被罵是狗,氣得坐不下來,連忙打了幾個電話,發了給老師、上司、同事,運用了我僅有的小能力上報了。

第一次認識北大中文系教授孔慶東,第一次見識如此低質素的學者,我在fb轉載時已叫看片的人冷靜,但看來沒太多人冷靜得下來,以狗回敬,中港矛盾似乎要爆煲,令我想起這套戲。

《My Name Is Khan》是兩年前的Bollywood的作品,男主角是Shah Rukt Khan,與《作死不離三兄弟》(3 Idiots)主角Aamir Khan並列的印度「3 Khans」(相等於香港四大天王吧),故事講述Rizwan Khan(Shah Rukt Khan飾)自少患有自閉症,在母親離世後隨弟弟搬到美國居住,認識當地的印度單親媽媽Mandira,幾經辛苦追得美人歸,原以為幸福地過日子,豈料911事件發生,全美的穆斯林遭美國人歧視,擁有穆斯林姓氏Khan的Mandira開的美髮店被逼倒閉

一天惡耗傳來,Mandira的孩子Sam遭同學欺凌失救而死,Mandira崩潰下趕走Rizwan出家門,氣言除非他找得總統澄清自己非恐怖份子,否則就不要回家。Rizwan信以為真,展開了他開處尋總統的漫長旅程。

關於911的電影不算少,一直都是從美國人的視覺看種族衝突,Bollywood從印巴角度看911後遺症,的確是個新鮮的嘗試--不單是上下飛機的保安嚴密了,美國的穆斯林變成無辜的仇視對象,一幫人的錯要全族人去承受,至今都如是。

Rizwan因患有自閉症,心裡單純堅持媽媽告訴他的信念,世上只有好人和壞人之分。他弟弟不明白,為了Mandira是印度教而阻止哥哥的婚姻,美國人也不明白,孩子把孩子殺死了,警方也不明白,雖然不斷說"my name is khan, and I'm not a terrorist",卻變成疑似恐怖份子。當人與人之間失去信任,誰也不能把隔閡消除,惟有愛才能放下仇恨,愛只為搏紅顏一笑,他卻有神乎奇技的遭遇,最終令Mandira放下放去愛兒的痛苦。
那天,那孔慶東的"香港人是狗"論充斥面書,引來大家回敬對方「狗嗡」,大說大陸人的不是,甚麼粗言穢語都出齊,說實在道歉是必須,可繼續互相喝罵又如何?那憤怒頃刻又把大家定了一個位置。

那天,想起耶穌說,若有人打你左邊臉,連右邊臉亦要給他打,看完Khan的故事,好像更懂了當中意思,惟愛能遮掩很多的罪,或許是世人還沒學懂的功課。

2012年1月16日星期一

為夢想越洋過海

昨天又到了Startuphk,本著釣大魚的心態,結果大魚沒上釣,變得很沒癮,IM裡頭的你,總哄著我presentation boring不等於人boring,我只知道他不的答案不能滿足我這機會主義者。

然而,boring presentation裡頭的,卻即一顆單純去夢想的心,我很欣賞。你在美國找到美國夢,我希望你在港這段時間也找到。

Joel是英國人,滿口是碧咸式含糊其詞的英式英語,原是網頁編寫員(coder),一直卻希望創一番事業,失敗了幾次,終於小心翼翼地推出BufferApp--一個專為用家貼twitter post的程式,結果大受歡迎,已有10萬以上用戶,還得到天使基金灌水送了他們40萬美元。

成功還是靠勇字當頭。「當我們拿到$150-200一個月,可以足夠去支付機票,我們就買機會去三藩市,因我們去矽谷滿有憧憬,那時我們一個人也不認識,只是靠網上連繫了幾個人。」他說的幾個人,變成了他們的connectors,教他們找地方住,認識其他startup,最後發現自己應該籌募資金,結果在他們手頭資金快要用光的時候,天使出現。

他看得很輕鬆,是典型歐洲人隨遇而安的人,又或許,是敢於冒險的人。「因為美國簽證過期了,我們要離開美國,因為我是英國人,拍檔是奧地利人,都看夠歐洲了,不想回家,我們想過澳洲,但聞說那裡創業氣氛不太好。一年前轉機去日本時,來了香港一天,感覺這裡不錯,就來了。不去內地,因為內地用不到twitter啊!」

Joel打算留港至少3個月,直至他們拿到簽證到美國為止。「如果找到一個員工,能願意跟我們飛來飛去的,我們會聘用的。」

2012年1月14日星期六

這天雨很大

這天雨很大,大得看不見海岸,不見了南巴勒海峽,更遑論中環了。冷冰冰的雨水,多像我們的心情。雖然我知道落馬州很冷,但我寧可跟你交換,百無聊賴待在家裡,總令人胡思亂想。

這幾個月來,對「未來」有了一番新體會。或許他們是對的,若你遇上對的人,你會想到未來。又或許,是我選擇過跟我以為最了解我的人相處過2年,結果還又是錯配,開始要非常非常謹慎地考慮未來,我知道我再受不起再多一次的打擊。

你沒有困擾我,是我困著自己。朋友說,我這樣認真地去考慮,已經很好了。我只想,甚麼是很好的照料,我不想讓人傷心。讓人傷心,更傷我心。

那蘋果在我桌上,拍下加在上效果變成電話wallpaper奇好,這樣我就可以每天對著它,想起你,那是你給我(借貸)的電話。(然後記著要還錢)錢是(還)沒有還,卻看蘋果看得目眩了,變成了真正的apple of my eye。你這好心的人,原來早有預謀!

然後我又想起我這些年來仰賴的信仰,我很想你告訴我這不會是我們的衝突,你一句「妄想」似乎又刺了我一箭,眼淚流下,不是為過去,是為我們,你輕輕拍拍我著的背,那時我才明白,我多麼怕失去你的安慰,原因原來比依賴還多一些。

我老土,打從心底希望擁有「永遠」,不是幾星期、幾個月、數年,而我知道,永遠,不是我能控制,我不過是塵土,我相信,永遠只有一處可尋。我不怕你挑戰我的永遠,只是,那是我的家,我一直最珍重的。我不能強逼你做任何事,我知道。如果這是一個package,自由與蘋果,你會選擇前者吧,我知道。if-then condition我們都懂,給我一個alternative ans吧,退休後還妄想自己能砌一個模型出來縱橫股市的你,你搖搖頭,給他劃上一個past tense。

羅所門寫《雅歌》裡,書拉密女說過最美麗的一句說話:「愛情,眾水不能熄滅,大水不能淹沒,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財寶要換愛情,就全被藐視。」

數個月前心裡滿是嘲笑地看著這句說話,因為我覺得那根本不存在,那天,意外的我又感動了,拿著這句話,跟上帝爭論,這天,我只能歎氣默念,看著那蘋果發呆。

2012年1月9日星期一

為何Mark Zuckerberg的女友是華人?

因為工作的緣故,少不免沈淪互聯網大海認識人,早就聽聞過香港個蚊型組織叫作Start-up Hong Kong,讓科技創業家每星期聚首一堂,集思廣益。一直以為這個組織只有小貓幾隻,昨晚出師有名追隨受訪者Enterproid去也,嘩,小小場地坐滿數十人,位子不夠要站著。陽盛陰衰,是在公司完全相反的一番風景。

先不說正經的,香港走IT的創業家少之又少,在場的都是鬼佬,傾多兩傾,發現故事都是一樣:老婆是香港人,因要生小孩/孩子身體出問題了,就來了香港,才發現香港稅低、法律制度穩健、科技人才便宜,why not?

「你不會明白,多年來,工程學院可以找到的女生,大多都是亞洲人。」來港數年的美藉創業家滔滔不絕。

「你意思是,Mark Zuckerberg有個華裔女朋友也不算是一件新奇事了吧?」

「我有個白人女性朋友,升讀大學後才發現,自己是唯一一個白人女學生。以後的日子可忙了,每天都有人向她叩門--邀她約會去也!」

我打趣地謂:「那我明白女性的角色是甚麼了--為香港招攬人才啊!」

2011年12月14日星期三

免費報紙大混戰

香港700萬人有5份中文免費報紙,多都睇唔晒,每天拿幾份回公司,一同分享,阿婆多拿幾份,當廢紙換錢。各位傳媒老闆明顯跟低下階層有別一番看法,燒錢入市場,是做大個餅,還是做爛市,大家拭目而待。

05年都市日報發掘無人敢碰的金礦,07年AM730、頭條加入,亦賺大錢,頭條每日近百頁的小報,成為星島集團最大的收入來源,只能歎收費不如免費。《晴報》和《爽報》分別於今年7月和9月加入戰場,昨晚5大免費報老闆/CEO齊齊現身,出席香港廣告客戶商會的論壇,向各大老闆SELL自己,我們各位讀者(終極無實權老闆)看看自己如何被人利用。

經濟日報集團董事總經理麥華章細說倫敦一遊的頓悟:
「之前去倫敦發現小報《每日郵報》(Daily Mail)的成功之處,其他小報日日都有Page Three Girl,個個都是酥胸半露,有的更上半身全裸,《每日郵報》就專攻女性市場,結果非常成功,還出了一份免費地鐵報Metro。回到香港發現香港沒有一份女性報紙,《晴報》就專攻消費力高的OL,紙質好不會甩色在手袋上,內容又乾淨。(不搞電子平台)網上平台不賺錢,我們是中小企,野心不大。」

如果沿著麥Sir的思路走就會明白,經濟日報集團大部份的刊物,都target男士,坊間看頭條、AM都是師奶、學生(!?),「萬份調查有2成OL不拿免費報紙」,他們是中小企,野心不大,拿到小小利潤已足夠。那眾多投訴「拿不到晴報」的人就要明白,因為閣下公司不在CBD,屋苑不夠高檔次,自然被剔除在內。

不過那2成沒那報紙的OL,究竟有多少人會選擇拿晴報,不拿出iPhone,簡簡單單看看動新聞或是mytv?抑或上上she.com/babykingdom/facebook?不過,我也沒有批評的資格,反正公司在工商廈,又非高消費力一群。

只想起當日與學者淺談免費報市場,將來免費報只是「老人報」,給沒追上digital divide的人看。不只是經濟日報,幾位免費報老闆異口同聲說「網上平台賺不了錢,無一個business model是可行」,仍然在印紙。

合指一算,互聯網走了20年改變世界,facebook用了5年雄霸社交網絡,iPhone用了3年改變智能平台,明年踏入5周年,世界會成甚麼樣子,還不知道,商家佬計過數以大博小不值,只有他,在還沒想清楚「如何賺到錢」的情況下,大投資金,搞多媒體《爽報》,他是黎智英。

他堅信一條新聞,能令你引起購物意慾,如果能將報紙,變成商界平台,就是他的目標。在幾位老闆明箭暗箭飛來說他「走得太前」、「野心大」、「燒錢」,他眼神堅定說了這句全場至「型」的說話(可能在廣告客戶/股東聽來是惡耗):「我真不知道如何能賺到錢,我會一路錯一路試,對於我們是很大投資,但我們會做,因為值得。」

那一刻,我真的感覺他是喬布斯上身!

老師晚上聽我瘋言瘋語,不忙一把拉我下來:「世界那麼多Steve Jobs,得一個是成功,其餘的,嘿嘿!蘋果的股價已由07年的高位,蒸發8成多。他在台灣搞電視失利,今次賭仔搏輸了,很難翻身。」

我反骨,希望他搏贏。因為當我手執《經濟學人》推薦的booklist,既不能copy,亦不能直接跳去Amazon買書,令人無名火起;因為我每天看動新聞,看鄭少秋+狼人每天都笑出聲;還有那些可愛的動物片段;轉念再預視自己未來的經濟能力,和我相類似擁護新媒體的一群,或許至少在5年後,才能成為麥Sir眼中的高消費力的目標觀眾。成王敗寇,很快就會知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