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包含「傳媒」標籤的文章。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包含「傳媒」標籤的文章。顯示所有文章

2012年10月15日星期一

重回地球


轉工作(不是轉工)一個月有多了,我想我夠convinced說說現在的景況。今天我們談談理想。

老實說(現在才說),我一直覺得我不是做記者的材料。理想中的記者,衝鋒陷陣,走到最前線,追訪話官權貴,為人民做“watchdog",我實在多謝這些年來,一直為我(們)身上套上光環的人,我對這些,其實一點感覺沒有,從始至終總有點玩味性質,只想看看這個世界多大,為世界多書寫點歷史。當所有人包括我父母在內,以為我工作半年就會離開,怎料數下又一年一年,直至所有跟我同期的人,10個只剩下1個,我還在同一公司,坐在同一層樓,對著同一個老細,依然的低薪,依然的發怨言。

但我現在敢說,我在這裡找到我喜歡的事。

我對新聞沒有(太多)熱愛,但原來我喜歡的,是那個載體。那年在大學,巴士阿叔很火紅,然後Donna的出現,開啟了我對新媒體的興趣,常常嚷著要去再讀書,卻誤打誤撞在工作上,在最最最傳統的媒體上,接觸了很多新媒體工作的人﹣facebook, angry birds, linkedIn, google....,香港的有cherrypicks, GT, radica.... 。熟悉我的人應該知道,我其實蠻喜歡每天在筆桿上走在時代的尖端,哈哈,其實有點自欺欺人。然後,我看著我那些大學時候“著晒火”使命感超高的同學,一個又一個離開新聞界,我想我可以做甚麼。

那天蔡東豪到中大介紹主場新聞,說新聞再不值錢,因為資訊太多。我認同,亦不認同,CONTENT IS ALWAYS THE KING,當然,DATA都是KING,如何妥善運用,就是致勝之道。而網絡世界的超現實,究竟除了長尾利論可以聚集污合之眾,去對抗STAKEHOLDERS包括政府、大財團,還有甚麼?當對著一間守舊到不堪的公司,山頭主義極度嚴重的公司,看著那些聰明絕頂,內容超得,卻因載體超廢而無從發揮的困局裡,除了離開,還可以做甚麼?

但如果說,兩者可以結合呢?如果我能夠有機會,將我每天耳濡目染的方案,扭轉傳統媒體的玩法,將最傳統的媒體,變成最潮的媒體,讓我的好同事重獲尊嚴又如何?如果我令整個地產界都因我們的產品而改變呢?如果因為產品的成功,而令公司改變呢?我實在太喜歡IT世界裡,GAME﹣CHANGING的想像。我是個7號仔,對事執著價值,能夠讓我可以一試,我亦甘心。

我真的很感謝公司給我一個其實是白紙一張,無實戰經驗的人,去拿公司來做實驗(但我對我所做的,其實很有信心!至少,比起他們初初的計劃,一家好100倍)。我亦非常感恩,竟然遇上一個投契的上司,無限量支持我的天馬行空,亦無限量力銷我的想法。更感恩,我老細縱使每天都在串我無用,卻處處為我開路,帶我去不同位置練功學習。

然後,我仍掛著記者的名義(還是地產版!OMG!),就這樣,開始了一個product management的歷程,同事叫我做「樓盤小姐」,無數個朋友叫我學定遲點教他們買棲,我想我令大家失望了,我頂多只能寫一下facebook、網站,最近同事改口叫我「新媒體小姐」,我覺得也不失貼切。

我也很喜歡前同事的一句「歡迎重做地球人」,重返朝9晚5生活,每天走在公司裡,卻是另一個世界。

GAME﹣CHANGING不容易,我心裡盤算過,失敗的機會,大約佔90﹪。我年輕,就試試,實戰。

看看我這些年來的MARKET消息,究竟組合之下,會否達到效果,很快就會知道。

2011年12月14日星期三

免費報紙大混戰

香港700萬人有5份中文免費報紙,多都睇唔晒,每天拿幾份回公司,一同分享,阿婆多拿幾份,當廢紙換錢。各位傳媒老闆明顯跟低下階層有別一番看法,燒錢入市場,是做大個餅,還是做爛市,大家拭目而待。

05年都市日報發掘無人敢碰的金礦,07年AM730、頭條加入,亦賺大錢,頭條每日近百頁的小報,成為星島集團最大的收入來源,只能歎收費不如免費。《晴報》和《爽報》分別於今年7月和9月加入戰場,昨晚5大免費報老闆/CEO齊齊現身,出席香港廣告客戶商會的論壇,向各大老闆SELL自己,我們各位讀者(終極無實權老闆)看看自己如何被人利用。

經濟日報集團董事總經理麥華章細說倫敦一遊的頓悟:
「之前去倫敦發現小報《每日郵報》(Daily Mail)的成功之處,其他小報日日都有Page Three Girl,個個都是酥胸半露,有的更上半身全裸,《每日郵報》就專攻女性市場,結果非常成功,還出了一份免費地鐵報Metro。回到香港發現香港沒有一份女性報紙,《晴報》就專攻消費力高的OL,紙質好不會甩色在手袋上,內容又乾淨。(不搞電子平台)網上平台不賺錢,我們是中小企,野心不大。」

如果沿著麥Sir的思路走就會明白,經濟日報集團大部份的刊物,都target男士,坊間看頭條、AM都是師奶、學生(!?),「萬份調查有2成OL不拿免費報紙」,他們是中小企,野心不大,拿到小小利潤已足夠。那眾多投訴「拿不到晴報」的人就要明白,因為閣下公司不在CBD,屋苑不夠高檔次,自然被剔除在內。

不過那2成沒那報紙的OL,究竟有多少人會選擇拿晴報,不拿出iPhone,簡簡單單看看動新聞或是mytv?抑或上上she.com/babykingdom/facebook?不過,我也沒有批評的資格,反正公司在工商廈,又非高消費力一群。

只想起當日與學者淺談免費報市場,將來免費報只是「老人報」,給沒追上digital divide的人看。不只是經濟日報,幾位免費報老闆異口同聲說「網上平台賺不了錢,無一個business model是可行」,仍然在印紙。

合指一算,互聯網走了20年改變世界,facebook用了5年雄霸社交網絡,iPhone用了3年改變智能平台,明年踏入5周年,世界會成甚麼樣子,還不知道,商家佬計過數以大博小不值,只有他,在還沒想清楚「如何賺到錢」的情況下,大投資金,搞多媒體《爽報》,他是黎智英。

他堅信一條新聞,能令你引起購物意慾,如果能將報紙,變成商界平台,就是他的目標。在幾位老闆明箭暗箭飛來說他「走得太前」、「野心大」、「燒錢」,他眼神堅定說了這句全場至「型」的說話(可能在廣告客戶/股東聽來是惡耗):「我真不知道如何能賺到錢,我會一路錯一路試,對於我們是很大投資,但我們會做,因為值得。」

那一刻,我真的感覺他是喬布斯上身!

老師晚上聽我瘋言瘋語,不忙一把拉我下來:「世界那麼多Steve Jobs,得一個是成功,其餘的,嘿嘿!蘋果的股價已由07年的高位,蒸發8成多。他在台灣搞電視失利,今次賭仔搏輸了,很難翻身。」

我反骨,希望他搏贏。因為當我手執《經濟學人》推薦的booklist,既不能copy,亦不能直接跳去Amazon買書,令人無名火起;因為我每天看動新聞,看鄭少秋+狼人每天都笑出聲;還有那些可愛的動物片段;轉念再預視自己未來的經濟能力,和我相類似擁護新媒體的一群,或許至少在5年後,才能成為麥Sir眼中的高消費力的目標觀眾。成王敗寇,很快就會知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