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8月12日星期四

田家炳的故事

註:雖然不認為寫得特別好,但總覺得要分享一下。這個91歲的老人,平實敦厚,那份氣度,幾乎令我聽著聽著就要哭。離開時,我著他要享福,他的幹事說,「佢都唔識享福。」這天反覆思量,總覺得田老先生其實最懂享福。當你一心一意作你的「人生事業」,為自己所愛付出所有,最後亦得到別人的認同,這個福,不是有錢人可以得到。心中的富有,怎麼田老先生身邊人卻不怎樣明白?

早過蓋茨 28年前捐8成身家
田家炳的「君子愛財 取之有道」

美國40個億萬富豪近日捐出一半身家作慈善,而香港的大慈善家田家炳,早在28年前就已捐出8成身家予名下的「田家炳基金會」,91歲的他,上月獲特區政府頒授最高榮譽大紫荊勳章。

田老先生視慈善為其人生事業,廣受敬重,對於近日的仇富氣氛,他勉勵真心捐助的富豪,謂日久見人心;不過他也承認,看不慣商家不時提價、加租迫遷的手法。

商家不時提價加租 看不慣

「全港50多人獲大紫荊勳銜,終於頒到我這坐巴士、坐地鐵的平凡人。」田家炳做善事不求回報,但勳章是其人生事業的肯定。

他為人節儉,清茶淡飯,盡管頭髮斑白,身體出現小毛病,但出入仍坐公共交通工具,「惜衣惜食為惜福。」港人視物業如珍寶,他卻在2001年賤賣九龍塘大宅,只為應付源源不絕的資助申請。

眼前和藹可親的田家炳,為慈善事業奮力20多年,中國境內超過300所學校以他命名,其中11間位於香港,包括中小學和幼稚園。

富豪作慈善事業,田家炳認為是好事,「不過我覺得,做甚麼事都應出自內心,是因為欣賞(中國)的文化,增加人生價值,比生活享受更有意思,從這種出發點去做,是最重要。」

賤賣九龍塘大宅 應付資助

貧富懸殊及商家不時提價的手法,使中港兩地都出現仇富情緒,田家炳認為是個複雜問題,他勸喻真心捐助的富豪不要太計較,「人們日後了解實際情況,就會改變思想。」

基金會以田氏4幢物業收取的租金營運,他與客戶簽約20至30年,租金公道,不會像其他物業管理方式,不時提價,以加租迫遷。「所謂『君子愛財,取之有道』」,要常常設身處地,以買家的心態去想,不能貨不抵值,一定要有良心。」

他一生只作「一分錢一分貨」的人造皮革生意,從不沾股票、黃金、外幣,亦不開拓其他生意,因為深知自己「古老思想」追不上潮流。

「缺貨的時候賣120、130元,貨源充裕時就賣90、95元,我老老實實做生意,來貨100元,我就賣110元,公道點,不願意蝕本做,我這種做生意的手法,好難跟人競爭。」

1982年正值中英談判,香港前路未卜,人心浮動,田家炳趁着田氏屯門3幢工廈落成,將10多億元的物產,轉移到基金會名下,只剩下需要辛苦經營的田氏化工廠予子女打理。

校長當顧問 「基金原屬公眾」

去年田家炳決定將管治公眾化,正修訂基金會架構條文,加入10所大專院校校長或其指派人員加入諮議局,策劃未來基金會慈善工作方向;他將淡出董事局,2名兒子則助董事局審批資助申請,延續慈善工作,「基金會成立的時候,(原意)就是屬於公眾的。」

撰文:區可名

9成資助放內地 扶植教育
田家炳基金以扶植教育為宗旨,過去9成資助用於內地,皆因田家炳對國家感情深厚,他跟記者多番強調「中國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」,推動教育有助內地經濟發展。

「我1919年出生,看着日本人欺負中國人,心裏很憤怒。」田家炳曾在南洋、印尼居住,眼見印尼排華,又想子女學習中國文化,才在1958年移民到香港。

助自食其力 減國家負擔

「這是中國200至300年來最好的時期。」他希望中國自強不息,所以希望搞好教育,「人是尊貴的資源,教育可以令人民自食其力,對國家負擔減少。」

「我會選一些有確實需要的學校,是雪中送炭那類(的需要)。」他量力而為,會拒絕太大金額的資助項目,但答應了,就一定會盡力去做。

他的善款多用來興建學校,以政府為推薦人,有圖則,支出金額亦清楚。田家炳謂,基於互信和人際關係,他不會派人監督,但他其後輕聲說,小部分金錢在工程上被「落格」是免不了。

100萬投祖國 較港作用大

他又解釋,捐款9成放在內地,因感覺用於內地,較用於香港的作用更大,「100萬元在內地是很大數目,他們更少錢,會好好珍惜,用得更實在。」日後田家炳基金會否繼續將重點放在內地,則視乎新掌舵人的決定。

08年前,天氣暖和的日子,他每月回內地2次,參加各地的落成典禮,近2年才減少探訪,「他們爭着和我談話和拍照,(我)飯也吃不到!」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