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8月30日星期一

如果他等了十多年, 那我這數年又算是甚麼?

註:心情最lousy的一天,天氣與心情一樣,總在下狗屎。問自己想點? 究竟想走甚麼路? 不知道。受訪者是Jonathan,一個由banker轉行做經理再轉行做牧師做ngo的禿頭男人。我總想問他為什麼路走得那麼迂迴,他說,i know it make no sense,but when i look back,everything just connected。十多年前在韓國信主,一直想尋機會到ngo工作,結果在自己的本行,做了十多年,獲邀作教會執行牧師,一年後轉為國際ngo大佬。搞了十幾年,才明白兜兜轉轉,原來神在裝備自己。本想寫email謝謝他,因為當日不露形色的啟發,至今仍記在心,可惜未能拿到他的email。

那希望他的故事,為迷茫的我們,作少少的鼓勵。

NGO舵手 極速「起靚屋」
持家有道 5年「業績」倍翻


人人想擁有一個「五星級的家」,地球上卻有16億人,沒有最基本的安居之所。國際非牟利組織(Non-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,簡稱NGO)仁人家園(Habitat)以「給人一個得體的家」(decent housing)為己任,2000年成立中國辦事處,最近亦在香港推行首個項目,復修大澳棚屋。

要喚起公眾、企業出錢出力協助,NGO也要講效率、注重形象。商界出身的行政總裁Jonathan Reckford引入專業管理,5年內「業績」升2.5倍,證明持「家」有道!

出身商界 5年前入仁人家園

「我認為NGO要比商業機構,更應有高質素的專業管理,因為我們要確保一分一毫用得其所。」Jonathan昨出席美國商會的午餐會,一身西裝打扮,談吐儼如一個商界才俊。

他的確從商界走來。他曾於投資銀行高盛任財經分析員、在史丹福大學取得MBA學位,亦曾在華特迪士尼公司、大型家電公司及大型唱片店工作。一直希望為社會服務的他,因緣際遇擔任教會執行牧師,5年前成為仁人家園的行政總裁。

「在高盛我學會房貸財務;在迪士尼接觸最優質的客戶服務;在唱片店Musicland我要管理1,400間分店,經驗幫助我管理仁人家園3,000個分部;而在教會,我就學會如何與義工相處。」Jonathan認為其工作經驗,可助機構提升至專業管理水平。

「歷史上看來,很多NGO不能做到。」仁人家園1976年在美國正式成立,由一對夫婦協助窮人建屋,變成如今的國際NGO,他需向商業機構和其他NGO挖角。他又要求客戶服務優質,數目要清楚;又要求機構問責,如仁人家園呼籲贊助大澳復修,列出3項套餐可供選擇;並寫明能助多少人復修、能否在記者會發言、廣告會否出名字等,這對有意建立社會責任的公司非常吸引。

維護名聲 不接受煙酒賭公司

「有些人接受不了問責,就離開了,我們亦辭退一些人,當你要管理50人和500人,就需要不同的領袖!」5年經營,機構興建的家園,由2萬增至7萬,升幅是2.5倍。

不過,推動他努力的,是幫助更多人的願景:「上月在南非探訪,一個少女的父母因為愛滋病死亡,她要照顧弟妹,因為沒有一個家,女孩被強姦,弟妹不用心上課。」他們亦有協助四川地震災區重建,但等待政府批文需時,現時規模較小。

仁人家園歡迎捐助,但有一個特別要求:贊助機構需派員協助復修。Jonathan在迪士尼公司工作時曾當仁人家園的義工,故深明箇中好處:「我們同組同事一起參與,有助建立團體精神。」

有商業機構只當社區服務為宣傳手法,Jonathan知悉亦懂選擇,以維護品牌名聲,「我們著重長期合作,煙、酒、賭博公司全不接受。」名聲較差呢?為免影響品牌,Jonathan謂都不接受。

撰文:區可名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