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包含「故事」標籤的文章。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包含「故事」標籤的文章。顯示所有文章

2010年11月29日星期一

生活

當自小爸媽就說,勿追劇集,浪費時間,結果就是多年來,他們不斷捧不同的劇集。區可可在荷蘭的日子,他們最愛告訴我大新聞和劇集內容。大學的數年,prof都是看劇集寫論文,其實寓工作於娛樂,也不無甚麼,人生總要有一些娛樂時間~

工作了近半年,每天收11,竟然可以追兩線劇集,連我自己也覺出奇! 由好演員搭好劇本,難得的是,連拍攝技巧也不賴,要拍出民國的黑暗日子,其實很難令人接受。作為無根的新一代,總是有點太抽離,時間一直一直過去,上一代的生活,真的太苦。面對生活困逼無助,都咬緊牙關過去,一次不得,十次,十次不得,上數十年。反觀現在的我們,多一分鐘也嫌辛苦。

劉醒和九姑娘,和之前的四奶奶和柴九,同樣是為世所逼,為生活,愛情,還是感情,其實還要分得清楚?生存下來,沒有甚麼比這更重要,生存的意義,倒是現代人窮一生去追尋,甚至不理親人愛人,不食人間煙火,終日活在自己的世界......

報紙看到此報導,上一代的故事,離我們又有多遠。

生活,其實就是為了細味人生啊!

你究竟在找甚麼? 感恩呀!


港深失散表姊弟 20分鐘圓72年情

【明報專訊】「我只是想跟表姐見個面,聊聊天,吃個飯,給我1天時間,就能圓了心願。」家住深圳鹽田的容建鴻現年86歲,在抗戰時期與逃到香港的表姐周燕翔失散,雙方分隔72年,終在熱心人的幫助下在香港得以團聚

2010年7月24日星期六

不再是童話:反斗奇兵3

因為工作的關係,到昨天才可一看反斗奇兵3,慢了背了,是的。更想不到是,看一套卡通片,竟然事後覺得心有戚戚然。不知是否現代孩子都老成了,還是彼思的目標觀眾,其實是成人,這個繼集對於孩子來說,未免太深了吧。

玩具主人安仔(andy)轉眼間已變成17歲,胡迪與一眾玩具,發覺自己好運的就在閣樓渡過餘生,更有可能變成垃圾,心裡暗自盤算,隊長軍官離開了,胡迪卻一心要跟從主人。將要入大學的安仔,決定帶胡迪離開,其餘玩具就打算放上閣樓,陰差陽錯下,被送到托兒所。一眾被冷落已久的玩具,以為到了玩具天堂,誰知,在熊公仔勞騷的統治下,卻是人間地獄。安仔即將要出發到大學去,究竟能否趕及回家去?

玩具的歷險旅程,已是反斗奇兵的故事框框。換上了另一個場景、另一班新玩具,笑位往往就是玩具之間的互動。最引人注目的,當然是ken和barbie,這兩個女孩子最愛的玩偶,走路也抄足真實玩具的特點。但即使不說劇本故意在「換衫」和重感情的行為上,取笑ken的「女性」行為有違幼兒教育經常提倡的平權概念,barbie欺騙ken的愛情助朋友脫困,也有點教壞細路。

如果我們一直期待的童話,是一個訊息鮮明的故事的話,反斗奇兵3絕不合格。由起始簡單說明,當時間消逝面對改變,玩具如何自處,故事發展到托兒所,就有點脫離主題。熊公仔勞騷之陰毒,是我不能了解的,一個公仔地位被取替,與故事提倡的「信任」和「成長」沒有太大關係,反而引起觀眾思想,當「另一個一模一樣的我出現時,我的意義在那?」,單是這個主題,就可以延伸到另一個故事。勞騷最後沒有好下場,似乎就草率處理了這個重要問題,是個非常大的敗筆。

玩具與主人安仔重逢之時,亦是整套動畫的尾聲,雖有過份催淚之嫌,但個人認為對故事非常重要。17歲升大學,還要玩具幹甚麼? 主人安仔長大了,胡迪一心要各玩具做望夫石,最後還是面對「成長」和「改變」,親自要求轉送到另一個小孩之手。安仔不希望捨去多年的朋友胡迪,最後還是放手,讓胡迪有個好歸屬。玩具最終有手牽手,大團圓結局,但對於我這個觀眾來說,還是離不開那種依依不捨,童年再美好,朋友再多,總要有一刻要各自上路,玩具也經歷過滄桑,要面對現實,要分手,要放手,更何況是人類,離離合合,散散聚聚,不管經歷過幾多次,情感還是被挑動。

離場時後排有一大班相約前來睇戲的朋友,吵吵鬧鬧的討論劇情,歡笑與愉悅,令我想起我青梅竹馬的朋友,到現在還經常一起耍樂相聚,我真的萬分興幸,身於香港這個低流動性(low mobility)的社會。我們大多都出來工作了,忙碌起來,不能總是「回到過去」,還有我最愛的中學、大學同學,很想留住固有的生活模式,但畢竟實在有限制,我們都在適應,再次磨合,或會失去,或會溜走,成長總是有種忐忑,就如反斗奇兵,快樂幸福,但午夜夢迴,總會想起,有些感慨。

2010年7月22日星期四

中國教育 由廁所做起!

雖然同事對潘石屹的印象不甚了了,但個人認為,以一個暴發戶來說,他的眼光也真獨到。房企的事,有甚麼要寫的,都寫過了。反而起廁所的事,幾天了還是心癢癢的非寫不可。

「有朋友諷刺我,頭未顧好就顧屁股。」我慶幸,潘石屹沒有因這朋友改變主意。4年前,公司的慈善基金開始在中國搞品德教育,為了讓孩子學好正確用廁的方法,他們開始在學校建廁所。在天水這一個偏遠的地區,沖水廁所實是奢侈。但作為一個局外人,絕對認同他們的教育理念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,要打破中國「硬件一流、軟件九流」的天下大笑話,其實廁所實是一個好開始。

這位內地房地產SOHO中國董事長,被喻為「最據詩人氣質的房地產領袖」,我看來,只因他出生寒微之餘,卻不急於洗底。童年的艱苦,在城市人眼裡,這叫浪漫。

生於甘肅天水一貧困村落,批鬥的年代,婆婆是地主,爸爸是右派,生活沒有好過。小學的椅子桌子都用泥土做,寫字要放木板(會"拮"穿桌子),冬天要帶錦布(以免凍壞屁股),由村跑去鄉,再跑去縣,再去蘭州,最後到北京求學,發現老師教學水平一山還有一山高,立心希望下一代比自己活得好,眼界要闆,視野要廣。「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。」

做了十幾年慈善工作,終於發覺中國學校硬件也差不多,可品德教育,就沒有人說過。「要走出去跟不同的人交朋友,品德就是最好的裝備。」請了加拿大學者,設計了小學教材,教小學生19種品德。城市學校也沒有德育科(香港很少,都在幼稚園教完了),天水市就來一個先行先試,教刷牙、教洗手、教責任、教愛心。

利字當頭的中國大陸,即使老師受過培訓,學校也不納入課程。「第一年最困難,幾乎要絕望。」最後還是講關係,靠面子,爭了個機會。行了4年,有小女孩路不拾遺,抱著二十萬紙睡覺,死不讓父母獨吞,要交到公安局的故事。(不知是真是假,但小學這年紀,幾乎是一個照板煮碗的海棉,我不懷疑那成效。)

上過大學的女校長終於正視兒童健康問題,體檢之下發現小女孩多患婦科病,原來是廁所衛生出了問題。貧窮的天水市,遇著了潘石屹這個老鄉,3年內起了三、四十座廁所,有自來水沖廁,連同品德教育培訓,每年花上千萬人民幣。

不要以為很容易,6歲的小學生習慣已成,時間不能撥回2,3歲日子,校長要在劃線、印腳印、自己監督用廁姿勢,最後還做了report予潘石屹(姑且先相信不是造假)。單是誰出錢買廁紙,亦爭論不休。「有人說SOHO中國出錢,我說不成,他們應該學會承擔這個責任。」最後還是有心人出手相助,問題才解決。

要將農村帶向文明,其實比起樓更困難。

不過科技的進步,帶來了一點方便。沒有自來水的地方,有甚麼辦法?世事無奇不有,天下還真有有心人。潘石屹在「萬能的微博」上求助,竟然真的有個深圳的男人,抱著一個瑞士人設計的旱廁模型來。

天水的孩子,看來也比很多偏遠地區的孩子幸福,因為鄉村出了個有錢人。「市長問孩子知道我是誰,孩子指著市長說,我知道,你是潘石屹,我樂壞了。」

這種單純的奉承,應該比很多城市內拍馬屁的說話,來得好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