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:心情最lousy的一天,天氣與心情一樣,總在下狗屎。問自己想點? 究竟想走甚麼路? 不知道。受訪者是Jonathan,一個由banker轉行做經理再轉行做牧師做ngo的禿頭男人。我總想問他為什麼路走得那麼迂迴,他說,i know it make no sense,but when i look back,everything just connected。十多年前在韓國信主,一直想尋機會到ngo工作,結果在自己的本行,做了十多年,獲邀作教會執行牧師,一年後轉為國際ngo大佬。搞了十幾年,才明白兜兜轉轉,原來神在裝備自己。本想寫email謝謝他,因為當日不露形色的啟發,至今仍記在心,可惜未能拿到他的email。
那希望他的故事,為迷茫的我們,作少少的鼓勵。
NGO舵手 極速「起靚屋」
持家有道 5年「業績」倍翻
人人想擁有一個「五星級的家」,地球上卻有16億人,沒有最基本的安居之所。國際非牟利組織(Non-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,簡稱NGO)仁人家園(Habitat)以「給人一個得體的家」(decent housing)為己任,2000年成立中國辦事處,最近亦在香港推行首個項目,復修大澳棚屋。
要喚起公眾、企業出錢出力協助,NGO也要講效率、注重形象。商界出身的行政總裁Jonathan Reckford引入專業管理,5年內「業績」升2.5倍,證明持「家」有道!
出身商界 5年前入仁人家園
「我認為NGO要比商業機構,更應有高質素的專業管理,因為我們要確保一分一毫用得其所。」Jonathan昨出席美國商會的午餐會,一身西裝打扮,談吐儼如一個商界才俊。
他的確從商界走來。他曾於投資銀行高盛任財經分析員、在史丹福大學取得MBA學位,亦曾在華特迪士尼公司、大型家電公司及大型唱片店工作。一直希望為社會服務的他,因緣際遇擔任教會執行牧師,5年前成為仁人家園的行政總裁。
「在高盛我學會房貸財務;在迪士尼接觸最優質的客戶服務;在唱片店Musicland我要管理1,400間分店,經驗幫助我管理仁人家園3,000個分部;而在教會,我就學會如何與義工相處。」Jonathan認為其工作經驗,可助機構提升至專業管理水平。
「歷史上看來,很多NGO不能做到。」仁人家園1976年在美國正式成立,由一對夫婦協助窮人建屋,變成如今的國際NGO,他需向商業機構和其他NGO挖角。他又要求客戶服務優質,數目要清楚;又要求機構問責,如仁人家園呼籲贊助大澳復修,列出3項套餐可供選擇;並寫明能助多少人復修、能否在記者會發言、廣告會否出名字等,這對有意建立社會責任的公司非常吸引。
維護名聲 不接受煙酒賭公司
「有些人接受不了問責,就離開了,我們亦辭退一些人,當你要管理50人和500人,就需要不同的領袖!」5年經營,機構興建的家園,由2萬增至7萬,升幅是2.5倍。
不過,推動他努力的,是幫助更多人的願景:「上月在南非探訪,一個少女的父母因為愛滋病死亡,她要照顧弟妹,因為沒有一個家,女孩被強姦,弟妹不用心上課。」他們亦有協助四川地震災區重建,但等待政府批文需時,現時規模較小。
仁人家園歡迎捐助,但有一個特別要求:贊助機構需派員協助復修。Jonathan在迪士尼公司工作時曾當仁人家園的義工,故深明箇中好處:「我們同組同事一起參與,有助建立團體精神。」
有商業機構只當社區服務為宣傳手法,Jonathan知悉亦懂選擇,以維護品牌名聲,「我們著重長期合作,煙、酒、賭博公司全不接受。」名聲較差呢?為免影響品牌,Jonathan謂都不接受。
撰文:區可名
2010年8月30日星期一
2010年8月16日星期一
大前研一:佢唔識我, 我唔識佢, 寫左大半版
註:當母親知道我寫了這一大篇,她說,以後都不信報紙,因為知道我們是亂寫。再細看文章,其實又寫到似層層,只能說我的理解能力也著實不錯,畢竟,我雖是差,但總有點底,哈哈。
來自趨勢大師的警告
大前研一:香港兩大危機
有智慧不如趁勢!國際趨勢大師大前研一來港開壇,不少人慕名來「朝聖」;曾準確預測日本經濟泡沫、中國崛起的大前研一警告,香港高樓價令市民「住不起、買不起」,高溫的樓市正面對兩大危機,包括面臨隨內地樓市爆破,及內地投資者將在數年撤走資金的衝擊。
趨勢大師又向香港獻計,提醒香港經濟必須轉型,並應聯同澳門和深圳打造「三城記」。
放棄周五快樂時光,近6,000人跑到赤鱲角的博覽館場,有的更帶同紙筆,只為親耳聽取國際級大師的經濟分析。
他個子不算高,被譽為「策略先生」的大前研一,舉手投足充滿自信。
樓價高企 市民「住不起買不起」
宏觀亞洲經濟,乘內地資金流入金融和地產市場,大前研一認為香港雖是「舊瓶新酒」,但總算做得可以(okay)。不過,香港樓價過高令港人苦不堪言,就不算是健康。
「香港可以樂於接受內地的資金,或任由地產商大賺一筆,但這對市民來說不是好事。」操得一口流利英語的大前,在會後面對記者提問,將香港高樓價歸咎於內地投資者湧入。
「因為大量內地的資金流入,令香港人住不起、或應說是負擔不起(unlivable or unaffordable)高樓價。」被港人視為競爭對手的上海,在大前眼中,是現時香港經濟推動力,「上海正在幫香港!不尋常的高樓價,令投資者都轉來港投資。」
內地樓市爆破 撤資衝擊香江
不過,大前就警告,香港正面對兩個危機,一為內地樓市泡沫爆破,二為內地資金轉移,隨時會發生。
「我估計,將在數年之內,內地有錢人將會轉移目的地,只要當其中一個國家改變政策就會引發轉移。而當中央大力狙擊內地樓市炒家,這(高樓價)將會完結。」
內地城市發展急速,中台兩岸一步步落實ECFA協議,香港被邊緣化之說甚囂塵上。
大前一直看好台灣,認為精通日語、英語和普通話的台灣人,在區內發展進出口無往而不利,「台灣有2,300萬人口,如果香港不推陳出新,就會被台灣衝擊(經濟)。」
大前仍未見香港較任何內地城市遜色,亦不至於被台灣邊緣化,因香港集金融地產、旅遊和製造業的潛力於一身,這是台灣不能提供,但若要維持東亞地區內的影響力,就要「尋找一個新的資產故事(equity story)」。
港須轉型 夥澳深打造「三城記」
「掌握每個機會,展示新面貌,不單在地產和金融上,還要循旅遊、展覽,甚至在製造業發展。」他提出香港、澳門和深圳三個城市加密合作,打造互惠互利的「三城記」。
大前認為,將香港的金融、澳門的旅遊和深圳的工業結合,有能力影響區內經濟,認為香港與澳門鬥,是很愚蠢的想法。
撰文:區可名
讓人幣升值 恐中國步日後塵
「不要相信美國!」美國一直向中方施壓,要求中央讓人民幣升值,在大前研一眼裏,只是個毫無根據的說法;他預言,人民幣浮動只會吸引如索羅斯般的貨幣狙擊手衝擊,認為全然控制貨幣才是「王道」!
不論是上任美國總統布殊,還是現任總統奧巴馬,均指人民幣升值有助挽回外流中國的資金,但大前研一認為絕不可能發生,「他們會用盡辦法找勞工更廉價的地方,不是日本、就是中國,不是中國,就會到越南。」
日本20年盛轉衰 屬反面教材
大前認為,過去40年,特別是日本由盛轉衰的歷史,是聽令美國的反面教材。「20年前,美國要求日圓升值,日圓結果由350日圓對1美元,變成79日圓對1美元,結果美國資金沒有回流美國,反而從日本流到中國。」
他預言,若人民幣浮動,會像墨西哥披索般先升後插水,滙率長期不穩定,因為中國經濟問題多,特別是富士康事件後工人薪金3個月漲1倍,比土耳其、印度等地為貴。
估2020年 歐盟成最大經濟體
「那時投機者(如索羅斯的後繼者)就會加入,說中國工人的生產力未如理想,經濟不好,然後大賺一筆,人民幣下跌。」
他主張控制滙率,「中央定在甚麼水平,我們(市場)就會自動調節。」
宏觀國際形勢(見表),大前認為美國和日本的影響力漸弱,2020年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系,將會是接受俄羅斯加入的歐盟。
67歲忙甚麼? 「To save my country!」
現年67歲的大前研一,在1小時的演講上談笑風生,又提議步入退休年齡的人士,要培養20種興趣以打發時間;興趣雖然多,但還是心繫國家日本,記者問他最近在忙甚麼?他說:「To save my country(拯救國家)!」
退休前應培養20種興趣
趨勢大師除了預言精準,識趣的表現亦贏得大眾的歡心,例如一開場便替演講主辦單位大賣廣告,說妻子亦有用NU SKIN的產品;他又說身上招牌西裝亦來自港裁縫手筆,指甲上更畫上中國國旗和大熊貓造型。
他興趣多多,自少熱愛的單簧管沒有放棄,他亦愛游泳、釣魚、越野單車、水上單車及雪上摩托車等,他提出退休前必須培養20種興趣,包括10種室內活動,10種室外活動(各5項個人、5項團體)。
「以工作40年、一年250日、每天8小時計,就有8萬個小時花在工作上,而退休之後,當還有20年生命,一年365日、不計吃飯、睡覺,還有8.7萬個小時,不知可以做甚麼。」他揚言,銀髮市場將是日本、甚至是中國的一大商機。
日仍有優勢 還未「玩完」
大前研一自小已離經背道,高中時因不滿學校權威,經常翹課,自修上名牌早稻田大學,後赴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(美國麻省理工學院)進修,曾預言中國將超越日本被國人唾罵。
現縱觀國際形勢,日本的影響力節節下降,更笑指現任首相菅直人「50%機會在黨魁選舉後下台。」大前但仍深信國家還未「玩完」,日本在電腦零件工業、次文化和旅遊業上仍有優勢,有機會藉此翻身。
來自趨勢大師的警告
大前研一:香港兩大危機
有智慧不如趁勢!國際趨勢大師大前研一來港開壇,不少人慕名來「朝聖」;曾準確預測日本經濟泡沫、中國崛起的大前研一警告,香港高樓價令市民「住不起、買不起」,高溫的樓市正面對兩大危機,包括面臨隨內地樓市爆破,及內地投資者將在數年撤走資金的衝擊。
趨勢大師又向香港獻計,提醒香港經濟必須轉型,並應聯同澳門和深圳打造「三城記」。
放棄周五快樂時光,近6,000人跑到赤鱲角的博覽館場,有的更帶同紙筆,只為親耳聽取國際級大師的經濟分析。
他個子不算高,被譽為「策略先生」的大前研一,舉手投足充滿自信。
樓價高企 市民「住不起買不起」
宏觀亞洲經濟,乘內地資金流入金融和地產市場,大前研一認為香港雖是「舊瓶新酒」,但總算做得可以(okay)。不過,香港樓價過高令港人苦不堪言,就不算是健康。
「香港可以樂於接受內地的資金,或任由地產商大賺一筆,但這對市民來說不是好事。」操得一口流利英語的大前,在會後面對記者提問,將香港高樓價歸咎於內地投資者湧入。
「因為大量內地的資金流入,令香港人住不起、或應說是負擔不起(unlivable or unaffordable)高樓價。」被港人視為競爭對手的上海,在大前眼中,是現時香港經濟推動力,「上海正在幫香港!不尋常的高樓價,令投資者都轉來港投資。」
內地樓市爆破 撤資衝擊香江
不過,大前就警告,香港正面對兩個危機,一為內地樓市泡沫爆破,二為內地資金轉移,隨時會發生。
「我估計,將在數年之內,內地有錢人將會轉移目的地,只要當其中一個國家改變政策就會引發轉移。而當中央大力狙擊內地樓市炒家,這(高樓價)將會完結。」
內地城市發展急速,中台兩岸一步步落實ECFA協議,香港被邊緣化之說甚囂塵上。
大前一直看好台灣,認為精通日語、英語和普通話的台灣人,在區內發展進出口無往而不利,「台灣有2,300萬人口,如果香港不推陳出新,就會被台灣衝擊(經濟)。」
大前仍未見香港較任何內地城市遜色,亦不至於被台灣邊緣化,因香港集金融地產、旅遊和製造業的潛力於一身,這是台灣不能提供,但若要維持東亞地區內的影響力,就要「尋找一個新的資產故事(equity story)」。
港須轉型 夥澳深打造「三城記」
「掌握每個機會,展示新面貌,不單在地產和金融上,還要循旅遊、展覽,甚至在製造業發展。」他提出香港、澳門和深圳三個城市加密合作,打造互惠互利的「三城記」。
大前認為,將香港的金融、澳門的旅遊和深圳的工業結合,有能力影響區內經濟,認為香港與澳門鬥,是很愚蠢的想法。
撰文:區可名
讓人幣升值 恐中國步日後塵
「不要相信美國!」美國一直向中方施壓,要求中央讓人民幣升值,在大前研一眼裏,只是個毫無根據的說法;他預言,人民幣浮動只會吸引如索羅斯般的貨幣狙擊手衝擊,認為全然控制貨幣才是「王道」!
不論是上任美國總統布殊,還是現任總統奧巴馬,均指人民幣升值有助挽回外流中國的資金,但大前研一認為絕不可能發生,「他們會用盡辦法找勞工更廉價的地方,不是日本、就是中國,不是中國,就會到越南。」
日本20年盛轉衰 屬反面教材
大前認為,過去40年,特別是日本由盛轉衰的歷史,是聽令美國的反面教材。「20年前,美國要求日圓升值,日圓結果由350日圓對1美元,變成79日圓對1美元,結果美國資金沒有回流美國,反而從日本流到中國。」
他預言,若人民幣浮動,會像墨西哥披索般先升後插水,滙率長期不穩定,因為中國經濟問題多,特別是富士康事件後工人薪金3個月漲1倍,比土耳其、印度等地為貴。
估2020年 歐盟成最大經濟體
「那時投機者(如索羅斯的後繼者)就會加入,說中國工人的生產力未如理想,經濟不好,然後大賺一筆,人民幣下跌。」
他主張控制滙率,「中央定在甚麼水平,我們(市場)就會自動調節。」
宏觀國際形勢(見表),大前認為美國和日本的影響力漸弱,2020年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系,將會是接受俄羅斯加入的歐盟。
67歲忙甚麼? 「To save my country!」
現年67歲的大前研一,在1小時的演講上談笑風生,又提議步入退休年齡的人士,要培養20種興趣以打發時間;興趣雖然多,但還是心繫國家日本,記者問他最近在忙甚麼?他說:「To save my country(拯救國家)!」
退休前應培養20種興趣
趨勢大師除了預言精準,識趣的表現亦贏得大眾的歡心,例如一開場便替演講主辦單位大賣廣告,說妻子亦有用NU SKIN的產品;他又說身上招牌西裝亦來自港裁縫手筆,指甲上更畫上中國國旗和大熊貓造型。
他興趣多多,自少熱愛的單簧管沒有放棄,他亦愛游泳、釣魚、越野單車、水上單車及雪上摩托車等,他提出退休前必須培養20種興趣,包括10種室內活動,10種室外活動(各5項個人、5項團體)。
「以工作40年、一年250日、每天8小時計,就有8萬個小時花在工作上,而退休之後,當還有20年生命,一年365日、不計吃飯、睡覺,還有8.7萬個小時,不知可以做甚麼。」他揚言,銀髮市場將是日本、甚至是中國的一大商機。
日仍有優勢 還未「玩完」
大前研一自小已離經背道,高中時因不滿學校權威,經常翹課,自修上名牌早稻田大學,後赴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(美國麻省理工學院)進修,曾預言中國將超越日本被國人唾罵。
現縱觀國際形勢,日本的影響力節節下降,更笑指現任首相菅直人「50%機會在黨魁選舉後下台。」大前但仍深信國家還未「玩完」,日本在電腦零件工業、次文化和旅遊業上仍有優勢,有機會藉此翻身。
2010年8月12日星期四
田家炳的故事
註:雖然不認為寫得特別好,但總覺得要分享一下。這個91歲的老人,平實敦厚,那份氣度,幾乎令我聽著聽著就要哭。離開時,我著他要享福,他的幹事說,「佢都唔識享福。」這天反覆思量,總覺得田老先生其實最懂享福。當你一心一意作你的「人生事業」,為自己所愛付出所有,最後亦得到別人的認同,這個福,不是有錢人可以得到。心中的富有,怎麼田老先生身邊人卻不怎樣明白?
早過蓋茨 28年前捐8成身家
田家炳的「君子愛財 取之有道」
美國40個億萬富豪近日捐出一半身家作慈善,而香港的大慈善家田家炳,早在28年前就已捐出8成身家予名下的「田家炳基金會」,91歲的他,上月獲特區政府頒授最高榮譽大紫荊勳章。
田老先生視慈善為其人生事業,廣受敬重,對於近日的仇富氣氛,他勉勵真心捐助的富豪,謂日久見人心;不過他也承認,看不慣商家不時提價、加租迫遷的手法。
商家不時提價加租 看不慣
「全港50多人獲大紫荊勳銜,終於頒到我這坐巴士、坐地鐵的平凡人。」田家炳做善事不求回報,但勳章是其人生事業的肯定。
他為人節儉,清茶淡飯,盡管頭髮斑白,身體出現小毛病,但出入仍坐公共交通工具,「惜衣惜食為惜福。」港人視物業如珍寶,他卻在2001年賤賣九龍塘大宅,只為應付源源不絕的資助申請。
眼前和藹可親的田家炳,為慈善事業奮力20多年,中國境內超過300所學校以他命名,其中11間位於香港,包括中小學和幼稚園。
富豪作慈善事業,田家炳認為是好事,「不過我覺得,做甚麼事都應出自內心,是因為欣賞(中國)的文化,增加人生價值,比生活享受更有意思,從這種出發點去做,是最重要。」
賤賣九龍塘大宅 應付資助
貧富懸殊及商家不時提價的手法,使中港兩地都出現仇富情緒,田家炳認為是個複雜問題,他勸喻真心捐助的富豪不要太計較,「人們日後了解實際情況,就會改變思想。」
基金會以田氏4幢物業收取的租金營運,他與客戶簽約20至30年,租金公道,不會像其他物業管理方式,不時提價,以加租迫遷。「所謂『君子愛財,取之有道』」,要常常設身處地,以買家的心態去想,不能貨不抵值,一定要有良心。」
他一生只作「一分錢一分貨」的人造皮革生意,從不沾股票、黃金、外幣,亦不開拓其他生意,因為深知自己「古老思想」追不上潮流。
「缺貨的時候賣120、130元,貨源充裕時就賣90、95元,我老老實實做生意,來貨100元,我就賣110元,公道點,不願意蝕本做,我這種做生意的手法,好難跟人競爭。」
1982年正值中英談判,香港前路未卜,人心浮動,田家炳趁着田氏屯門3幢工廈落成,將10多億元的物產,轉移到基金會名下,只剩下需要辛苦經營的田氏化工廠予子女打理。
校長當顧問 「基金原屬公眾」
去年田家炳決定將管治公眾化,正修訂基金會架構條文,加入10所大專院校校長或其指派人員加入諮議局,策劃未來基金會慈善工作方向;他將淡出董事局,2名兒子則助董事局審批資助申請,延續慈善工作,「基金會成立的時候,(原意)就是屬於公眾的。」
撰文:區可名
9成資助放內地 扶植教育
田家炳基金以扶植教育為宗旨,過去9成資助用於內地,皆因田家炳對國家感情深厚,他跟記者多番強調「中國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」,推動教育有助內地經濟發展。
「我1919年出生,看着日本人欺負中國人,心裏很憤怒。」田家炳曾在南洋、印尼居住,眼見印尼排華,又想子女學習中國文化,才在1958年移民到香港。
助自食其力 減國家負擔
「這是中國200至300年來最好的時期。」他希望中國自強不息,所以希望搞好教育,「人是尊貴的資源,教育可以令人民自食其力,對國家負擔減少。」
「我會選一些有確實需要的學校,是雪中送炭那類(的需要)。」他量力而為,會拒絕太大金額的資助項目,但答應了,就一定會盡力去做。
他的善款多用來興建學校,以政府為推薦人,有圖則,支出金額亦清楚。田家炳謂,基於互信和人際關係,他不會派人監督,但他其後輕聲說,小部分金錢在工程上被「落格」是免不了。
100萬投祖國 較港作用大
他又解釋,捐款9成放在內地,因感覺用於內地,較用於香港的作用更大,「100萬元在內地是很大數目,他們更少錢,會好好珍惜,用得更實在。」日後田家炳基金會否繼續將重點放在內地,則視乎新掌舵人的決定。
08年前,天氣暖和的日子,他每月回內地2次,參加各地的落成典禮,近2年才減少探訪,「他們爭着和我談話和拍照,(我)飯也吃不到!」
早過蓋茨 28年前捐8成身家
田家炳的「君子愛財 取之有道」
美國40個億萬富豪近日捐出一半身家作慈善,而香港的大慈善家田家炳,早在28年前就已捐出8成身家予名下的「田家炳基金會」,91歲的他,上月獲特區政府頒授最高榮譽大紫荊勳章。
田老先生視慈善為其人生事業,廣受敬重,對於近日的仇富氣氛,他勉勵真心捐助的富豪,謂日久見人心;不過他也承認,看不慣商家不時提價、加租迫遷的手法。
商家不時提價加租 看不慣
「全港50多人獲大紫荊勳銜,終於頒到我這坐巴士、坐地鐵的平凡人。」田家炳做善事不求回報,但勳章是其人生事業的肯定。
他為人節儉,清茶淡飯,盡管頭髮斑白,身體出現小毛病,但出入仍坐公共交通工具,「惜衣惜食為惜福。」港人視物業如珍寶,他卻在2001年賤賣九龍塘大宅,只為應付源源不絕的資助申請。
眼前和藹可親的田家炳,為慈善事業奮力20多年,中國境內超過300所學校以他命名,其中11間位於香港,包括中小學和幼稚園。
富豪作慈善事業,田家炳認為是好事,「不過我覺得,做甚麼事都應出自內心,是因為欣賞(中國)的文化,增加人生價值,比生活享受更有意思,從這種出發點去做,是最重要。」
賤賣九龍塘大宅 應付資助
貧富懸殊及商家不時提價的手法,使中港兩地都出現仇富情緒,田家炳認為是個複雜問題,他勸喻真心捐助的富豪不要太計較,「人們日後了解實際情況,就會改變思想。」
基金會以田氏4幢物業收取的租金營運,他與客戶簽約20至30年,租金公道,不會像其他物業管理方式,不時提價,以加租迫遷。「所謂『君子愛財,取之有道』」,要常常設身處地,以買家的心態去想,不能貨不抵值,一定要有良心。」
他一生只作「一分錢一分貨」的人造皮革生意,從不沾股票、黃金、外幣,亦不開拓其他生意,因為深知自己「古老思想」追不上潮流。
「缺貨的時候賣120、130元,貨源充裕時就賣90、95元,我老老實實做生意,來貨100元,我就賣110元,公道點,不願意蝕本做,我這種做生意的手法,好難跟人競爭。」
1982年正值中英談判,香港前路未卜,人心浮動,田家炳趁着田氏屯門3幢工廈落成,將10多億元的物產,轉移到基金會名下,只剩下需要辛苦經營的田氏化工廠予子女打理。
校長當顧問 「基金原屬公眾」
去年田家炳決定將管治公眾化,正修訂基金會架構條文,加入10所大專院校校長或其指派人員加入諮議局,策劃未來基金會慈善工作方向;他將淡出董事局,2名兒子則助董事局審批資助申請,延續慈善工作,「基金會成立的時候,(原意)就是屬於公眾的。」
撰文:區可名
9成資助放內地 扶植教育
田家炳基金以扶植教育為宗旨,過去9成資助用於內地,皆因田家炳對國家感情深厚,他跟記者多番強調「中國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」,推動教育有助內地經濟發展。
「我1919年出生,看着日本人欺負中國人,心裏很憤怒。」田家炳曾在南洋、印尼居住,眼見印尼排華,又想子女學習中國文化,才在1958年移民到香港。
助自食其力 減國家負擔
「這是中國200至300年來最好的時期。」他希望中國自強不息,所以希望搞好教育,「人是尊貴的資源,教育可以令人民自食其力,對國家負擔減少。」
「我會選一些有確實需要的學校,是雪中送炭那類(的需要)。」他量力而為,會拒絕太大金額的資助項目,但答應了,就一定會盡力去做。
他的善款多用來興建學校,以政府為推薦人,有圖則,支出金額亦清楚。田家炳謂,基於互信和人際關係,他不會派人監督,但他其後輕聲說,小部分金錢在工程上被「落格」是免不了。
100萬投祖國 較港作用大
他又解釋,捐款9成放在內地,因感覺用於內地,較用於香港的作用更大,「100萬元在內地是很大數目,他們更少錢,會好好珍惜,用得更實在。」日後田家炳基金會否繼續將重點放在內地,則視乎新掌舵人的決定。
08年前,天氣暖和的日子,他每月回內地2次,參加各地的落成典禮,近2年才減少探訪,「他們爭着和我談話和拍照,(我)飯也吃不到!」
訂閱:
文章 (Atom)